症状
主干发病多发生在分叉处和其下的主干,尤其是经常暴露在阳光暴晒和迎风易遭冻害部位。初期症状为树皮组织松软,水渍状,灰褐色至深褐色,溢出初为淡褐色后变深褐色的胶液。高温干燥时,病情发展缓慢,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病健交界处开裂,死亡的树皮最终翘起剥落,露出木质部,病斑周缘形成愈伤组织而微隆起。在坏死的树皮上可见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潮湿条件下小黑点上分泌出淡黄色胶质卷须状分生孢子角,后期在同一病斑上偶尔可见黑色毛发状物(子囊壳喙)。
树脂病-皮下(李红叶提供)
衰弱的果枝或受冻的枝梢,自顶部向下褐色枯死,病健交界处常一条黄褐色的带痕,常有少量的胶液流出,严重时病斑环绕枝梢一周,其上枝梢枯死,表面散生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树脂病-枝梢症状(李红叶提供)
树脂病不仅发生在成年结果树上,也发生在刚栽种不久的小树上,以高接换种树的枝梢和结果量大的枝梢发病尤为普遍。
病原和发生规律
引起树脂病的病原真菌有多种,但以柑橘间座壳菌为主,与柑橘黑点病的病原相同。病菌在病枝梢和地面枯枝上越冬、生长和繁殖,在柑橘整个生长期,遇持续的降雨和潮湿时,均可通过伤口入侵引起发病。修剪后堆放在果园内和周边的枯梢也可受病菌侵染,成为侵染源。
日灼、冻害、主干害虫为害,以及修剪和剪果造成的伤口是入侵的主要途径。修剪过度、高接换种、结果过多、肥水不足导致的树势衰弱也是诱发树脂病严重发生的因素。此外,连续降雨、潮湿也有利病菌繁殖和传播。
防控要点
1、选择合适的地块种植,避免冻害常发;
2、对易发生冻害的地区,在气温下降前1~2周,橘园灌水1次,有条件可进行培土、地面铺稻草等秸秆、主干裹地布和稻草、树冠覆盖遮阳网防寒;
3、修剪宜在春季气温回升后萌芽前进行,修剪后的枝梢需移出果园,集中烧毁。修剪后,特别是高接换种时,对大剪锯口应及时涂药,以免病菌从伤口侵入。对发病面积尚小的病斑,及时刮除,并涂药处理。药剂可用果树专用的伤口愈合剂、伤愈膏,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60%腐殖酸钾(钠)30~40倍液;
4、合理修剪,避免主干主枝因缺少枝叶覆盖而遭暴晒造成树皮开裂。在盛夏和入冬前用白涂剂刷白树干,避免树干日灼和冻伤发生;
5、控制挂果量,及时采收,采收前后适当增施肥料,以恢复树势,提高抗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