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方法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二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生长过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碳含量。结果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全株平均碳含量依次为:40.65%、41.81%和40.44%,各器官间碳含量大小为:籽粒>叶>茎>鞘>根;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均在黄熟期达到最大,分别达到853.68、827.61和810.13g·m-2。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下降到773.17g·m-2,783.65g·m-2和767.94g·m-2,其中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分别为:53.23%、45.66%和47.83%,同期的释氧量依次为2061.80g·m-2、2089.73g·m-2和2047.84g·m-2,这对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在孕穗初期至齐穗期间的碳净固定量最高,依次为339.60g·m-2、369.33g·m-2和309.62g·m-2,分别占全生育期碳总固定量的43.92%,47.13%和40.31%,是水稻固碳的关键时期。3种水稻在完熟期均出现耗碳吸氧现象,汕优63吸氧量为214.69g·m-2,分别是两优2186、IR64的1.83倍和1.91倍。结论三系杂交稻汕优63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具有高积累、高消耗碳的特性,其灌浆过程消耗的碳对促进其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