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1989年(4×4)和1990年(6×6)两套双列杂交试验资料用Hayman方法对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进行了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总蛋白、清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试验结果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球蛋白含量在1989年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各性状均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差别: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为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为部分显性;球蛋白含量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相当,属完全显性;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结果不一致,谷蛋白含量在1989年,醇溶谷蛋白含量在1990年为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呈部分显性,但二者分别在1990年和1989年又为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呈超显性。除醇溶谷蛋白含量显性方向指向增效外,其余4个性状的显性方向均指向减效。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两年均呈对称性,而总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的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1989年和1990年分别表现为对称和不对称性。各性状的显性控制基因组数均为1组,狭义遗传力均较低。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