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中等偏大至较大,扁圆形,横径5.3~7.5cm,纵径4.4~5.4cm,单果重64~125g;顶部平,顶端锅底状深凹,柱区有5~6条放射状沟纹;基部钝圆或狭平,蒂周围有放射状浅沟数条;果面粗糙,柠檬黄至暗黄色,有稀少短茸毛,有皱褶,偶有小瘤突;油胞中等大,分布密,微凸或平生或凸;凹点分面不均,或大而浅,或中等大凹入深;果皮厚0.3~0.5cm,包着较宽松,尚能剥离,海绵层约占皮厚1/3~1/2左右;中心柱较大,不规则,椭圆状或星芒状,充实,每果8~10瓣,肾状,尚能分离;囊壁薄,易破裂;汁胞长纺锤形或梭形,含有苦油点;果肉汁较多,富含胶状物,味酸、腥辣、涩苦,不堪食用。种子每果28~35粒,略偏扁,但饱满,倒卵状,倒卵状椭圆形或倒阔卵状(平均长1.15cm,宽0.8cm);表面光滑,有明显纵向棱脊1~2条;顶部钝圆或钝尖,有网纹;基部明显扁平,基嘴钝尖;多胚,子叶乳白色(小胚子叶淡绿黄色),胚淡黄绿色。
树体分枝多,较零乱,针刺长而多。2~3片小叶组成复叶,未见单身复叶;主叶大而长,椭圆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3.5~6.0cm,宽0.9~2.3cm;顶部钝圆或钝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侧叶明显小于主叶;叶柄长0.5~3.5cm,翼叶狭线形。单花,腋生或顶生,稀有丛状花,花蕾顶部淡紫红色,一年开放2~3次,春花多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开放;花冠大,近于水平开放,一般开张径4.2~5.5cm,水平径5.1~6.0cm;花瓣5或更多(雄蕊瓣化而产生的多花瓣),薄纸质,椭圆状或广椭圆状,正面乳白色,边缘偶有淡紫红色,背面淡紫红色,一般长2.4~3.0cm,顶部钝,基部骤狭(反面有稀少短茸毛),盛开时花瓣微向后反曲;雄蕊28~34枚,离生,稀有2~3枚,基部粘联,花丝筒喇叭状,基部淡紫红色;花柱、子房无毛;蜜盘及萼片表面有稀而短茸毛;柄极短(仅0.3cm),被短茸毛。
富民枳橙在原生长地的植株因经多次砍伐,现存植株树体不大,近常绿性,冬季落叶较少,最大树高3.6m,冠径1.5~1.6m,干周40cm。一年柚梢3次(春夏秋梢分别于3月上中旬,6月和8月中下旬抽发)。开花2~3次,花期分别为3月上中旬至4月初,5月下旬和8月上旬。各次花均能座果,春花果于10月上旬成熟,夏花果通常12月中、下旬成熟,第三次花(秋花)果发育不良,不能达到成熟。
雄蕊瓣化和雌蕊败育(或发育不良)率高,是富民枳橙一大特征。有部分花的花瓣数可达13~18瓣。在产地和重庆两地观察,其雌蕊败育或发育不良花所占比例相当大,分别为58%(富民)和72%(重庆北碚)。
富民枳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时误认为它是枳的一新种,并定名为常绿枳(Poncirus polyandra)。现根据其树体、花、果性状,应归属于枳橙。它分布于云南富民县海拔2400m者北乡,位于老青山马帮通道上的么店子(马帮和上下山群众途中休息吃饭的地方)周围,分布面积约4000m²。由此看来,富民枳橙极可能是人为遗弃而来的半野生类型,其来源无法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