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未成熟果实),中等大,倒卵圆形,纵径3.2cm左右,横径3.5cm左右,单果重40g左右;基部尖圆,具有短颈;顶端平圆,柱痕凹入,周围有凹环和较明显的乳头状突起;果面细致,绿色(成熟后柠檬黄色);油胞细密,微凸或下陷;果皮厚0.4cm左右;中心柱小,充实;瓤囊半月形,10瓣左右;汁胞发达,灰白色,披针形,排列3层,整齐紧密,少数呈颗粒状,味酸苦。种子退化,几无种子。

树体强健,骨干枝稀疏,树冠为不规则自然圆头形,130~200年生大树高5m左右,冠径5.1~5.6m,干周86cm;枝梢较多,生长零乱,针刺尖长,幼嫩枝叶微带淡紫红色或呈浅绿色。叶片较大,倒卵状椭圆形,平均长6.7cm,宽3.1cm;先端渐尖,部分呈尾状渐尖;基部钝圆;叶柄长4.6cm左右,翼叶宽大,倒三角形或长圆状,长3.8cm,宽2.4cm,略小于本叶或明显小于本叶。单花或两朵丛生于叶腋;花蕾较大,顶部紫红色或有淡紫红色斑块,一年开花两次(偶有一年开3次花),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开放;开张径1.5~4.8cm;花瓣5,质厚,似肉质,长椭圆形(长2.5cm,宽1.3cm);背面少有淡紫红色斑块或斑纹,正面乳白色;雄蕊25枚左右,基部联合呈筒状;柱头大,近圆头形;花柱短粗;子房长圆球状,有纵向沟纹,略小于蜜盘;花萼5深裂,裂片先端突尖,有纤毛;花柄短粗,有稀茸毛。

本品种多在春季5月中旬和夏季7月上旬开花两次,第一次花的果实于10月中下旬成熟,有时一年开花三次(第三次花也能着果),果实先后成熟,故称“公孙桔”,通常二三次花的果实大多无核。

据灌县文物保管所有关专家考察研究,在青城山野生、半野生公孙桔群体共有200余株,其中老树60余株(干周50cm左右),最高树龄属天师洞旁的公孙桔,此树已存活130~200年。

当地村民常用公孙桔未成熟幼果入药,有顺气、止咳、治疗疝气功效。近年也用做柑桔类的矮化砧木作盆景花卉或作庭园栽培。

附: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采集青城山天师洞最古老的公孙桔植株果实,其实生繁殖的子代群体有明显差异,其中有2株其树形、枝叶、花、果等特征与模式树基本相似,其果实特征如下:

果实甚大,倒卵圆形,具短颈,纵径8.16cm,横径8.53cm,基部肩窄,有明显的放射状沟纹;果顶平圆,柱痕凹入,有浅沟数条,沟间隆起明显,不呈乳突状;果面柠檬黄色,较粗糙,具凹点及瘤状突起,油胞细密、微凸(横断面油胞呈椭圆形至卵圆形),有柚皮油的香气;果皮厚,中心柱充实;每果11~12瓣,梳形,囊壁革质坚韧,微苦;汁胞发达,较长,菱状披针形,(汁胞柄细长),排列3~4层,淡黄色,柔软,味极酸略苦,不堪食用。种子每果50粒左右;短椭球形;表面平滑,棱脊不明显;子叶乳白色,合点赭色。单胚。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