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椭圆状、卵状或阔卵状或桃形,横径8.0~8.5cm,纵径10~11.5cm,单果重100~250g左右;顶部短圆锥状或圆或尖突,具“脐”(由内轮附生心皮发育而来),顶端呈孔状或洞状开裂,脐孔内含肉质指状突起物数条(由开裂的内轮附生心皮发育而来);果实基部狭平或钝圆,偶有短颈,蒂周围有9~10条或更多放射状浅沟,沟间呈丘阜状隆起;表面粗糙或较粗糙,有光泽,柠檬黄色,有小瘤突,偶有小皱褶;从果基部延伸至果面放射沟,浅且宽,沟间呈肋状隆起;油胞较大,分布密,平生或微突,稀有凹入;凹点中等大,浅且较密;果皮包着紧实,难剥离,厚0.2~0.4cm,海绵层厚致密,中心柱圆形,偶有星芒状,充实;囊瓣8~12瓣,最多可达17~19瓣(包括“脐”中次生小囊瓣);肾状,梳形或半月状,大小差异较大,难分离,囊壁厚且较韧;汁胞细长,披针形、长卵状或长椭圆状,汁胞壁较厚而脆;果肉浅青黄色,较硬脆,果汁较少,不化渣,味很酸,无异味,鲜食品质差;果实可食部分占全果45.99%,出汁率29.2%,100ml果汁中含糖0.66g,柠檬酸4.83g,维生素C17.9mg,可溶性固形物为5.5%左右。种子每果11~15粒,饱满,倒卵状至倒阔卵状;外种皮薄革质,平滑,半透明;合点略大;基嘴短,短宽或短尖;单胚,偶有2胚,子叶乳白色,胚乳黄白色。

灌木状,开张,树冠乱,10年生树高1.5~2.0m,冠径2.5~3.0m,嫩梢及幼叶带紫红色;分枝角度大,枝梢粗壮,较软,披垂性强;针刺粗壮,多且长。叶片中等大,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8~7.5cm,宽3.6~3.65cm;先端圆或平圆,尖头极短、突尖或无尖头或呈深凹口状;基部圆钝;叶柄短,0.3~0.7cm长;无关节或偶有模糊的关节;无翼叶或本叶基部延伸呈极不明显线状。短总状花序(4~9朵组成)或丛生,偶有单生;花蕾大,椭圆状,表面紫红色或带紫红色斑块,一年多次开放;花大,开张径4.15~4.05cm,水平径4.35~4.80cm;花瓣5~6枚或更多(有雄蕊瓣化现象),背面紫红色或具紫红色斑块,盛开时近于水平或微有反曲,椭圆形或舌状椭圆形(长2.0~ 2.2cm);雄、雌蕊群分内外两轮交替

着生,少有三轮交替着生;雄蕊52~61枚(外轮32~36枚,内轮20~25枚,第三轮极少有发育完全雄蕊),3~5枚基部粘连,极易离散(内轮雄蕊离生);花药长大,约占花丝长的1/2~2/3左右(内轮花药为花丝长的4~5倍);花丝密被短茸毛,横断面为矩形;雌蕊群分内、外轮:(1)外轮雌蕊(心皮群)卵状椭圆形,或花瓶状(纵剖为管状)高1.5~1.65cm,横径0.8~085cm;花柱、柱头、子房之间无明显界限(花柱、柱头不脱落,伴随果实同步生长膨大,形成果实顶部);柱头圆环状(中空),顶部表面有数条浅棱沟(部分花的柱头沿棱沟开裂形成若干个小柱头);花柱短粗,管状,与子房交接处界限不明显,偶有模糊环状沟;子房表面有较明显纵沟8~11条,10~12室,发育良好,每室有胚珠数个;(2)内轮心皮群着生于蜜盘延伸的外轮心皮群内,各心皮向上延伸形成7~8个离生或半离生肉质指状物,约7~8室,每室有败育胚珠数个(大部分花的内生心皮不甚发育,但心室发育良好);(3)通常第三轮雄雌蕊群不发达,极少有心室,心皮群顶端呈指状;蜜盘与外轮心皮群(子房)等大;萼杯状,5浅裂,裂片扁三角状,有短茸毛;花梗有短柔毛。

云南香橼发现于云南宾川县炼洞地区,在枸橼类中属较耐寒品种,多用做柑桔园围篱,扦插繁殖用于甜橙和宽皮柑桔类的砧木。嫁接成活率高,生长快,矮化现象明显,投产早、产量高,但果实味偏淡,树体易早衰,感病率高。

据传,云南香橼系20世纪30年代前后,由云南漾鼻县传入宾川,果实用做中药材。

云南香橼(枸橙)花、果结构独特,极可能是大香橼的突变体,其花和果实形态特征,均介于枸橼与变种佛手之间。1979年丁素琴等在《园艺学报》发表并定为枸橼(Citrus medica)的一个变种,命名为云南香橼Citrus medicavar.yunnanensisS. S. Ding。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