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中等大或较大,倒阔卵状或亚球状,大小不整齐,一般横径6.7~7.5cm,纵径6.4~7.3cm,单果重150~250g;顶部钝圆,乳突短而小,花柱宿存、稀有脱落,宿存花柱(或柱痕)周围有放射状短沟棱数条;两下肩通常披垂,基部钝圆或狭圆,部分果基具短颈;果面较平滑或略显粗糙,柠檬黄或浅橙黄色,油胞中等大,较密,凹入,少有平生或微凸;凹点中等大,凹入深,分布稀,布满全果;果皮厚3.5~5.0cm,包着紧,难剥离,海绵层致密;中心柱圆形,充实;囊瓣14瓣左右,难分离;汁胞细长,披针形,排列紧密,难离散;果肉浅橙色,果汁多,尖酸,无异味。种子多,每果18~29粒(发育完全种子仅占1/2~1/6左右),较大,偏扁,饱满,倒卵状或倒阔卵状椭圆形(通常长12.4cm左右,宽7.0cm左右,厚3.9cm左右);外种皮革质,半透明,有明显稀网纹;合点略大;基嘴短尖或短鱼尾状或短鳍状;单胚,偶有2胚,仅占0.6%,子叶乳白色偶有淡绿色。
树势中等,较开张,树冠圆头形;枝梢绿色,粗壮,中等长(长10cm左右),无刺,树体木质细腻,脆性大,易折断。叶质较薄,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状,通常长10.5~12.0cm,宽3.0~4.5cm;先端渐尖,无凹口;边缘浅钝齿不明显;基部广楔或楔形;叶柄长1.5cm左右(最长可达2.4cm);翼叶长,明显,倒披针状或倒长卵状或线状。花中大、白色,单生或丛生,无花序,一年开花一次,开张径2.65~3.80cm;雄蕊20~22枚,大部基部联合,部分离生;花柱短而粗。
巴柑檬生长势中等,8~9年生树高3.2~3.5mM,冠径3.3~3.5m,在重庆气候条件下,一年抽梢3次,一般以树冠内部或下部细弱枝为主要结果母枝。通常4月下旬至5月初开花,花量较少,着果率高达15.4%,果实翌年1月中下旬成熟。本品种丰产,一般定植后第三年投产,8年生树最高可产果32.5kg,平均株产22.4kg。
巴柑檬原产意大利,以可提取名贵的香精油而著名,花、叶、果均富含精油,尤以果皮含油量为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生产的巴柑檬果实,精油出油率达0.4%。经精油物理常数及化学组分鉴定,重庆产巴柑檬精油有38种化学组分,其中32种与国外产品成分一致。巴柑檬精油最主要成分是乙酸芳樟酯、芳樟醇和柠檬烯,其次是a-萜品醇和萜品烯,重庆产巴柑檬精油含乙酸芳樟酯和芳樟醇为48.06%,萜烃类为35.49%,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符合巴柑檬精油质量要求。
我国引入巴柑檬始于1959年,引入种子数粒,由于实生繁殖,精油质量品位低。1977年引入普通巴柑檬类型。1982年又引进巴柑檬的3个优良品系卡斯达纳(Castagnaro)、费米耐劳(Femminello)和方达斯(Fandastico)。
巴柑檬极可能是柠檬枸橼类与酸橙类的天然杂种。1818年至1822年间里索(A. Risso.)给予巴柑檬植物学种的地位,命名为Citrus bergamiaRisso. & Poit。此后有关巴柑檬植物学地位一直有争议。恩格勒(Engler, H. G.A.)1896年定为酸橙的一个亚种(C.aurantium subsp. bergamia Wt. & Arn ex. Engl.)。在施文格分类系统中,列为酸橙的一个变异类型;田中长三郎(T. Tanaka,)承认其种的地位,列入其分类系统中的初生柑桔亚属来檬区(Limonel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