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圆球形或短椭圆形,较整齐,横径6.3~7.1 cm,纵径5.8~6.7 cm,果形指数0.92,果重137~181 g;果顶平圆,有环状印圈,印圈内多呈凹圆形;基部钝圆;果面橙色或橙黄色,光滑,有光泽;油胞小,平生或微凸;果皮厚0.3 cm,难剥离;囊瓣10~12,大小一致,半圆形,难分离;中心柱充实、半充实或半空虚,直径1.0 cm;果肉大多呈橙红色(汁胞纺锤形)或橙黄色(汁胞披针状或长卵状);也有在同一个果实内,部分囊瓣为橙红色,部分为黄色的;甚至也有在同一汁胞中,一半是橙红色,一半是黄色的;果肉质地柔软,化渣,汁多,微香,甜酸适中,有蜜味,风味浓。种子8~24粒,卵形或纺锤形,长1.27 cm,宽0.68 cm,表面具纵向棱纹,外形似红桔种子;子叶白色,多胚。果实初熟期是12月中、下旬,但品质最佳的适宜采收期是翌年1月中、下旬。
树冠半圆形,6年生树高2.7 m,冠幅3.1~3.2 m,主干暗褐色。由于改良橙是嫁接嵌合体,树冠上常分布多种类型的枝梢及花与果。
一般树冠上占优势的是结橙型红肉果的枝梢群,表现分枝密而较短细,有短刺;叶片披针形,长9.1~10.5 cm,宽4.0~5.7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表面浓绿,叶缘波浪形、锯齿较明显;叶柄长1.96 cm,叶翼线形。结橙型黄肉果的枝群,其枝条较粗硬,叶片较大,较厚,叶基较钝,叶缘缺刻不明显,叶、花、果、种子的性状与普通甜橙无异,此类型果的适熟期为12月上旬。
除橙型红、黄肉果以外,此外还有红、黄肉瓣相嵌的橙型嵌合果;橙皮与桔皮相嵌,果肉为桔肉瓣与橙肉瓣嵌合的嵌合果;以及类似红桔果实的桔型果。
改良橙树上这五种类型果的比例在不同树体或同一树体的不同年份各不相同。橙型红肉果占优势的植株,其橙型红肉果的比例一般为75%~95%;也有橙型黄肉果占优势的树体出现;橙型红黄肉瓣嵌合果、嵌合桔变果、桔型果的出现机率较小。
改良橙是20世纪40年代初福建省漳州市郊区四维园艺场,从甜橙品种印子柑(柳橙)嫁接在福桔(红桔)砧木上后产生的橙、桔嵌合体中选得。嫁接嵌合体的果实性状与原接穗品种印子柑有明显差异,品质更优,故称之为改良橙。通过解剖各变异类型的果实,推断改良橙的嵌合性状源自顶芽分生组织的L-Ⅰ和L-Ⅲ层。在无性繁殖情况下,改良橙变异性状不断分离,树体、枝、叶、花、果、种子处于不稳定状态,引入广东大面积栽培以后仍然如此。
改良橙无性繁殖的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分离,按其分离特点可划分为4种类型植株:
①橙型红肉果型。这种植株以结橙型红肉果为主,但在较高的枝位上会分离部分结橙型黄肉果的枝条,能稳定地结橙型黄肉果,其上同时会出现结少量的橙型红黄肉嵌合果。
②红黄肉果枝嵌合型。这种植株结果特点与第一种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比较低的分枝级位就分离出结橙型黄肉果的枝条,即同一株树上同时生长着结橙型红肉果与橙型黄肉果两种枝条,因而橙型黄肉果的比例比第一种植株高。
③橙型黄肉果型。这种植株是从第一种或第二种植株的橙型黄肉果枝条繁殖而来,能够稳定地结橙型黄肉果。植株生长特点及性状表现与暗柳橙完全一致。 ④桔变型。在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植株上偶有分离出桔变果的枝条,它是从桔变 枝条上繁殖而来,能够稳定地结桔变果,其生长特点及性状表现与红桔基本相同。桔变株只是偶有出现。
在国内外市场上,只有橙型红肉果才有竞争力。为了保证橙型红肉果的商品纯度,可以通过采穗母树和接穗选择、苗木选择、不断疏除普通甜橙型枝条、采果时按类型分别采收,室内再按果实外观和硬度选果等程序,提高果品的商品一致性。因此,红肉果率极高的改良橙(据红江农场报道占99.6%),并非是从其无性后代中经人工选择培育出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的新株系或新品种,而是采用上述措施所取得的结果,所以说“红江橙”只是改良橙的商品名称。
改良橙适宜在有效积温较高的地区栽培,才能充分表现其丰产优质的潜力。宜选用红黎檬和江西三湖红桔(朱桔)作砧木。在廉江和深圳,都出现过5~6年生亩产5000 kg的记录。在改良橙的最适生态区,果实较大,果皮色泽橙黄至橙色,有腊质光泽,外观好,果肉柔嫩化渣,果汁多,有香气,风味浓郁,品质优异。其果汁含可溶性固形物12%~14%,每100毫升果汁含糖11~12 g,酸0.7~0.8 g,维生素C 32 mg,固酸比16.6。在偏冷的地方栽培,橙型红肉果的果实变小,果汁酸度增加,果皮较厚,化渣程度也较差。
改良橙的橙型红肉果果面光滑鲜艳,外观漂亮,肉红汁多,化渣,甜酸适中,蜜味浓,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欢迎,但由于种子多,平均每果达15~20粒,影响了它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先后以60C0-r辐照红江橙枝条,培育出干无核(每果种子平均在3粒以下,少核(每果平均种子在6粒以下),并能在无性后代稳定遗传的改良橙新株系。现简述如下。
(1).无核红江橙8-25-4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与广东省廉江长青水果场协作选育而成。无核性状稳定,平均种子数为1.9粒,单果重及平均株产与对照相当或略高于对照,红肉果率达97.3%,而对照为92.7%,品质有关指标保持对照水平。
(2).2-6-2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与广东省廉江县农业委员会协作,1986年和1988年分别在曾于1979年和1986年经过60C0-r辐射的改良橙树上剪取接穗,进行第二次辐照处理,以提高变异率,1989年5月将分离嫁接苗定植于廉江,从1992年结果的各植株中选得。其种子为1.8粒,单果重122 g,果汁含可溶性固形物13.5%,每100ml果汁含酸1.08 g,全糖11.35 g,维生素C 36.2 mg,红肉果率98.5%,株产8.6 kg,产量及品质指标与对照相当。
(3).少核5-7-76广东省仲恺农业技术学校与广东省花都市科委和果树所协作,于1988~1993年进行60C0-r射线辐照改良橙枝条后分离选择而来,果实种子平均1.53粒,橙型红肉果率为97.15%。已开始批量育苗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