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圆球形或近椭圆形,中等大或扁大,平均纵径6.06 cm,横径6.16 cm,单果重146 g左右。果顶部圆平,无凹环,柱痕小,凹入;基部平圆或圆钝;果皮橙黄或橙色,稍粗,油胞较大,微凸;果皮厚0.4cm,包着紧,难剥离;中心柱不整齐,半空虚,直径1.1 cm;囊瓣9~12瓣,肾形,整齐,囊壁中厚,坚韧;汁胞纺锤形,排裂紧密,橙黄色,质柔软,较化渣,味酸甜、多汁、有香气;果实可食率70.33%,出汁率53.0%,可溶性固形物12.5%,每100 ml果汁含糖9.70 g,含酸1.20 g,维生素C 50.89mg。平均每果种子6粒,倒卵形,基部楔形,中等大,长1.38 cm,宽0.64 cm。果实次年5月上中旬成熟,丰产,耐贮藏。

树势强健,植株高大,树冠圆头形,树姿较开张,枝梢微直立,具刺,18年生树树高3.18 m,冠径4.06~5.88 m。叶片长卵圆形或阔披针形,平均长8.8 cm,宽3.7 cm,中等厚;叶尖渐尖或急尖,叶基园形或钝圆形。

伏令夏橙在四川与重庆等地一般在2月下旬发芽,4月中下旬开花。果实12月中下旬着色,次年1~2月全黄,3月中旬果实出现返青,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成熟。

尽管本品种以西班牙的一个地名‘Valencia’命名,但追根溯源,实际上它的真正起源来自中国华南的某种甜橙,从性状判断很可能是广东汕头的晚熟雪柑。据考证,15世纪由葡萄牙人将原种带到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Azore);19世纪60年代由种苗商Thomas Rivers传入英国温室栽培,发现其晚熟特性及其利用价值,并定名为’Excelsior’;1870年该种苗商将‘Excelsior’提供给美国长岛的S.B.parsons, 1876和1877年S.B.Parsons又将这一品种送给加利福尼亚州的查普曼(A.B.Chapman)和佛罗里达州的哈特(F.H.Hart);查普曼将它称作’Rivers late’,哈特将它取名为’Hart’s Tardif’,或晚熟哈特(Hart Late)。1887年,西班牙的一个柑桔专家访问加利福尼亚州,认为它与种植在西班牙Valencia的一个晚熟品种十分相似,遂将‘Rivers Late’改名为’Valecia Late’(伏令夏橙),并以此名转遍世界,成为美国和世界的主要柑桔品种。

早期将伏令夏橙引入我国的有两个渠道,一是由前岭南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于1928年从美国引入,其后扩散至广东、广西等地,并于1938年引入重庆江津;另一渠道是1938年四川大学教授张文湘从美国回国时,从加利福尼亚州阿姆斯特龙(Amstrong)种苗公司购回包括伏令夏橙、罗伯逊脐橙等9个柑桔品种的种苗,试种于成都四川大学农学院校园和金堂,1941年引至江津,1943年引入江安,其后扩散至西南地区及全国各地。

根据夏橙树势强,较耐寒,而果实生育期长,晚熟,要挂树越冬,要求积温高,畏严寒的特点,夏橙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年均温≥17.0℃,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3℃,≥10℃的年有效积温在5500℃以上。为减少冬季落果,提高品质,1月均温最好在10℃以上。

不同生态条件对夏橙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四川省金沙红河谷地区南亚热带气候区域的夏橙在3月上旬就可成熟采收,而地处中亚热带区域的成都金堂要在5月中旬方能成熟,且两地所产夏橙果实在大小、色泽、风味等诸多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江河谷地带≥10℃年积温在5 800~6 400℃的地区,夏橙的可溶性固形和总糖量都较川西年积温在5 200~5 400℃地区的高。

国内外已从伏令夏橙中选出许多芽变系和珠心系,如四川江安、蓬安,广东广州等地选出的江安35号、粤选1号等,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美国等选出的福罗斯特、卡特、奥林达、康贝尔、蜜奈、德塔、路德红等。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