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中等大或偏小,扁圆至高扁圆形,横径4.8~6.5cm,纵径3.6~5.2cm,单果重50~107g;顶部广平或平,顶端广浅凹,印环不明显,偶有乳头状隆起;基部狭平或平,蒂周有8~9条浅而短放射状沟纹,沟间隆起呈浅丘状;果面平滑或较平滑,暗橙红色;油胞较大,密生,微凹或平生,凹点浅且较稀;果皮较薄,包着较紧,易脆裂,易剥离,厚0.25~0.30cm,油胞破裂后有异味,桔络多;中心柱星芒状,空虚;囊瓣8~12瓣,多数9瓣,肾状,易分离;汁胞较粗,略偏长,纺锤状或糯米状或阔卵状,易离散;果实可食部分占全果56.42%,出汁率为38.99%,可溶性固形物10.0%,100ml果汁中含糖6.96g,柠檬酸0.75g,维生素C 14.44mg;果肉柔软,多汁,酸甜味淡,微具香气。种子多,每果20~30粒,饱满或瘦长,卵状;表面平滑;基嘴尖长呈棒状、或短尖或短鱼尾状;单多胚型(单胚约占检视种子的16.9%),子叶绿色,偶有淡绿色。果实10月中下旬成熟。
树体较直立,20年生树高3.0~4.5m;枝较密,有短刺;叶片破裂后有异味,阔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一般长7.0~8.3cm,宽2.7~3.2cm;先端凹口浅,不明显;基部广楔形;叶柄长0.7~1.0cm,翼叶线形。单花顶生或腋生,花蕾较短,初开放时花瓣先端微反曲,盛开时开张径1.5~1.6cm,水平径2.2~2.4cm;花瓣卵状椭圆形或长舌状,长1.05~1.17cm;雄蕊19~20枚,花丝联合呈鼓状或5~8枚联合成束;蜜盘乳白色,明显大于子房。
南桔在湖南栽培历史久远,仅长沙产区已有300多年。来源不详,据说系福建红桔实生变异而来,应归为红桔类,但从南桔的花型,果实、种子特征,叶片、果皮、油胞所含芳香油气味分析,应为朱桔。江西萍乡市的河西蜜桔是1942年由萍乡上栗中学从湖南长沙“农业改进所”引入江西的湖南南桔。20世纪30年代美国从我国湖南引去一种宽皮柑桔,称长沙桔(Changsha Mandarin),试验表明抗寒、耐盐碱,是柑桔耐盐砧木的良好材料。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对美国所谓的“长沙桔”鉴定后认为即我国的南桔。
本品种成熟期早,丰产,耐寒性能较好,但种子多,果实风味淡、不耐贮藏。近年来通过营养系选种,选育出一批少核类型,其可溶性固形物在10%左右,100ml果汁中总糖为7.74g,柠檬酸0.53g左右,维生素含量17.52mg。有望从中选出品质更好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