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中大至特大,火矩状、半握拳状或拳状,横径8.5~13.0cm(最大17.8cm),纵径11.2~20.0cm(最大25.6cm),单果重200~900g(最大1250g);果顶部(约占果实纵径1/2或1/3)分裂呈15~24个、2~3轮轮生、长短不等的肉质状“指”(外轮8~13个“指”,第二轮着生于第一轮“指”的基部内侧壁上,约6~8个“指”。大多数果无第三轮“指”,有者也仅有2~3个“指”),每个“指”圆柱状,斜生、直立或弯曲,渐尖,先端钝或尖突,多数花柱宿存;果实基部较狭平或钝圆,多数果有明显短颈,蒂周围有6~10条放射状切沟或浅沟(直达果实顶部的“指沟”),沟间呈丘阜状隆起或呈浅丘状隆起;果实表面粗糙,柠檬黄色至浅橙黄色,有光泽,有浅而较小的瘤状隆突和分布不均的皱褶或皱褶极少;纵向沟纹明显或模糊;油胞大,凹入或微凸,部分果实全部凹入;凹点中等大,凹入深,分布不均;无囊瓣或偶在“指”的基部有囊瓣痕迹或发育较好的小囊瓣;有囊瓣者汁胞很小(长3~5mm,宽1~2mm),卵状、卵状披针形或短纺锤形或阔卵状,有果汁,很酸,无异味。无种子。

树体开张,树冠较乱,自然半圆头状或伞形,18年生树高2.5~3.m,冠径4.0~5.3m;枝梢粗壮,较软,披垂性强,有粗壮短刺,幼嫩枝叶紫红色。叶片较薄、偏大,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平均长10.7cm,宽4.9cm;先端圆钝或钝圆,有凹口或凹口模糊或突尖;基部广楔或钝圆或圆;叶柄长0.43cm左右,无关节或关节模糊;无翼叶或翼叶极狭(模糊)。总状花序(3~6朵组成),有单生,花蕾有紫红色斑块或紫红色,一年多次开放,;花较大或大,开张径2.8~2.9cm,水平径3.4~4.8cm;花瓣厚,松软,长舌状或舟状,盛开时微有反卷,背面紫红色或淡紫色;雄蕊长短不整齐,38~45枚,离生,花丝密被短茸毛,横断面矩形;花药长,约为花丝长的1/2~1/3;雌蕊淡紫红色,火炬状(柱头、花柱、子房三者难区分),上半部分完全分裂呈数个长短不等、轮生(2~3轮)的肉质指状物,每个指顶端有一明显柱头;下半部分有明显或模糊的纵向沟纹数条,每条沟纹与上部的“指沟”相对应;无心室或偶在外轮指状突起物基部有发育良好的心室一个,无胚珠。

佛手喜热,在肥、水条件较好地区,生长势强,一年抽梢3~4次,均可形成良好的结果枝,以当年春、夏、秋三季梢开花较多,成果率也较高。因气温、降水和施用肥料种类不同,佛手的开花量,成果数量及果实形状,大小各有所异。在重庆和四川合江自然条件下,春、夏两季花形成的果实多为火矩状,8~10月花形成的果,一般为握拳状。在重庆,佛手于4月中下旬开第一次花,果实10月中下旬成熟。

佛手四季开花,果实香气浓郁、形态特殊,很早以前就用于观赏,是优良的观赏植物,也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

有关佛手的栽培利用,至少可追逆到唐代(公元八世纪),那时就有关于佛手食用方法记载。《中馈录》(唐·说郛题浦江吴氏撰)有关“酱佛手香橼梨子”一节中就提到“香橼去穰酱皮。佛手全酱。新桔皮……皆可酱食。其味更佳”。苏轼撰《格物粗谈》(旧题,1277年以前)记有佛手的保鲜方法,其后宋、明、清各朝代有关佛手产地、形态特征、分类归属、繁殖方法及品种利用情况等记载尤详。由此可见,我国早在1200年以前就有佛手栽培,到20世纪末我国仍保留着浙江金华、广东高要、四川合江、云南巍山等佛手产区。佛手果实无核,多采用扦插繁殖,古代采用高压、根蘖方式繁殖,其果实形态特征非常一致。在云南大理有种盆栽观赏小佛手~~“百指图”,果型很小,最大横径2.4~3.5cm,纵径6.1~7.8cm,单果重约25~40g,呈半握拳状态。据称,“百指图”露地种植后果实略大于盆栽,很有观赏价值。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