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孢霉褐斑病是一种针对柑橘发作的真菌性病害。别名:柑橘褐斑病,黑疤病,黑点病。

病害症状

  • 病叶初生散落圆形褐色小点,周围有黄色晕环。

  • 随病斑扩大,边缘略隆起,深褐色,中部黄褐色至灰褐色,略下陷,外围仍有黄色晕环。

  • 病斑圆形或不正圆形,少数或愈合成不规则大斑。一叶上有3-5个病斑,多的达10余个。天气潮湿多雨时,病斑上密生黄褐色霉丛(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叶常变褐至黑色霉烂。

  • 气候干燥时,病叶常卷曲、焦枯脱落,受害严重时大部分春梢枯死,幼果几乎全部脱落,接近绝产。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图源:湖南省植保知识与技术查询系统)

传播途径及危害规律

  •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叶和落叶上越冬,翌年通过气流传播,蔓延。

  • 感病植株自3月下旬开始出现嫩枝、嫩芽发病,随即引起大量落叶、枝梢枯死。

  • 发病早、侵染时间长、危害重。该病害的发生几乎贯穿了整个生长期,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发病最重。

防治要点

  • 清洁果园,修剪病枝。在柑橘春梢萌芽前(即2月底前),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并收集烧毁,减少病菌初侵染来源。修剪后要求喷施一次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 清理排水沟。针对隐蔽湿度大的果园,要求果农修整沟渠,降低水位,通过深沟排水措施来降低园区内湿度,改变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环境。

  • 加强树体管理。褐斑病病原菌易感染柑橘幼嫩组织,偏施氮肥的果园由于氮肥促进幼嫩组织的生长而发病较重。因此,要求果农避免偏施氮肥,增施氮、磷、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药剂防治

  • 防病时间:在感病比较严重的果园,新梢刚展开1/4-1/2的时候就应该预防褐斑病保护春梢(病害发生特别重的可以在春梢接近完全展开后增加一次喷药),根据发病程度,全年喷药3~6次。即3月中上旬至5月上旬前2-3次喷药。5-7月上旬温暖多雨时节,连续2-3次喷施杀菌剂,每次相隔20天。8月根据病情再喷药1-2次,进入九月可不再喷药。
  • 杀菌剂种类:杀菌剂的科学选择及合理混配使用非常重要。要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合理配合使用,并且可将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混配使用以提高杀菌效果,延长病害对杀菌剂产生抗性。发病之前可选择保护性杀菌剂:大生M-45,可杀得、喹啉铜;其他感病期间可选择内吸治疗性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如速克灵、扑海因(异菌脲)退菌特、咪鲜胺等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污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等。除树冠喷药外,还可以考虑地面撒施石灰,以减少侵染源。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