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叶片:发病最初为油渍状小点,扩大后呈蜡黄色,后期病斑木栓化,向叶背或叶面一侧突起,呈灰白色至灰褐色圆锥状,在突起部的对应一面则表现为漏斗状凹陷。
柑橘疮痂病-为害严重时,致叶片畸形(李红叶摄)
枝条和果实:症状与叶片相似,但更为明显。
柑橘疮痂病-幼果受害的瘤状突起(李红叶摄)
病原和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柑橘痂囊腔菌。
翌春气温回升至15℃以上,并遇阴雨多湿天气时,病菌开始侵染发病。新梢期和幼果期遇适温多雨或高湿易诱发疮痂病流行。
温州蜜柑、椪柑等宽皮柑橘,柠檬和柚较为感病,橙类抗病。
防控要点
1)培育和栽种无病苗木;
2)结合冬春修剪,集中剪除销毁病梢,萌芽前喷施0.8~1.0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以减少初次侵染菌源;
3)及时喷药保护。
当春梢芽约1 cm长,谢花2/3时连续喷药2~3次,保护春梢和幼果,8月下旬~9月,秋梢期如遇秋雨多,气温低,需要及时喷药保护。
可选用药剂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500~7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2000~25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