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主要为害幼嫩的新梢。

柑橘褐斑病-枯梢症状(李红叶摄)

新叶发病初期为油渍状小点,随后扩大,形状不规则,中间变褐再变灰白色,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常沿叶脉扩展,形成带尾须的病斑,病叶极易脱落。

柑橘褐斑病-贡柑夏梢症状(李红叶摄)

新梢和果实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斑深褐色,凹陷。

柑橘褐斑病-贡柑幼果症状(李红叶摄)

果实上还可产生类似痘疮状和溃疡状灰白色病斑,擦之可脱落。

病原和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红橘、椪柑、瓯柑等橘类及其杂种最敏感。

适温多雨高湿,或昼夜温差大,早晚易结露均有利该病害的流行。

防控要点

1、选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易感品种时,新建果园应选择在通风良好的向阳坡地,适当稀植,合理修剪,保证果园和树冠内通风透光,避免施用过多氮肥造成枝梢徒长,成熟缓慢,拉长感病期;

3、结合冬春修剪,彻底剪除销毁病虫枝、徒长枝和过密枝梢,萌芽前全园喷施一次杀菌剂(参见疮痂病);

4、对于感病品种和历年发病的果园,化学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措施。

  • 春梢长1~3cm和谢花期是最关键的喷药期,以后根据品种感病性和天气情况,每隔7~14天喷药一次。7~8月高温季节病害受到抑制。秋季多雨,早晚温差大,易结露的地区,还需要注意秋冬季的喷药保果。

  • 有效药剂有氢氧化铜、氧化亚铜、代森锰锌、代森联、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等,病菌对异菌脲、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易产生抗药性,建议一个生长季最多使用2次,且不连续使用,最好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