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影响外观品质,严重时引起落果。
槾橘黑斑病-果面(李红叶提供)
病菌侵染发生在幼果期,果实近成熟时显症,初生红褐色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多个病斑联合形成不规则斑,病斑中央凹陷,灰白色,其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病健交界处常有深褐色微隆起痕带,外围有绿色晕圈。
柚类黑斑病-果面(李红叶提供)
柚类果实病斑较小,病斑中央的小黑点也较少,常有胶液流出,病健交界处隆起不明显,外围常有油渍状晕圈,条件适宜时,病斑常连接成片,柚果病斑呈红棕色。因此,也称棕褐斑病。最后扩展蔓延至全果。叶片病斑主要发生在老叶上,症状与果实相似。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
橘类、橙类和柠檬黑斑病的病原菌为柑橘叶点霉菌,柚棕褐斑病的病原菌为亚洲柑橘叶点霉菌。
病菌在病果、病叶及病枝上越冬,翌年春季从病果(花果同树)、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从腐败的落叶上产生子囊孢子,经风雨等传播,条件适宜是侵入幼果,经历4~6个月的潜伏期,在果实开始成熟时逐渐表现症状。
琯溪蜜柚、沙田柚、柠檬、夏橙、南丰蜜橘和槾橘上较为常见。
防治要点
1、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病枝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和病果,集中烧毁,并喷施0.8~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
2、及时喷药保护。
落花后15天内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15~20天再喷1次,连喷3~4次。
药剂可选用:①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②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③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2000~2500倍液;④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⑤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3、套袋,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和疏果定果后,实行套袋,以保护果实免遭侵染。套袋前,树冠全面喷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