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叶片症状有脂点黄斑病型和褐色小圆星型。

  • 脂点黄斑型:初期在叶背面产生针头状大小的黄绿色斑点,渐变成淡黄色、疱疹状凸起,几个乃至数十个群生。随着病斑的扩展和老化,斑点颜色加深,形成坚硬而粗糙的黑褐色脂点或脂斑。与脂斑相对应的叶片正面病斑起初蜡黄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中央也形成淡褐色至黑褐色疱疹状脂质颗粒或斑块,病斑常集中分布在叶片的一侧。症状因寄主感病性不同存在差异,在高感的柠檬上,症状出现早,病斑扩散状,保持黄色,在形成黑褐色突起前就掉落;在较感葡萄柚和琯溪蜜柚等柚类上,病斑较为限制,后期形成黑褐色的脂斑;在耐病脐橙和宽皮柑橘上,病斑较小,色泽更深,突起更明显。

柑橘脂点黄斑病-叶片黄斑症状(李红叶提供)

  • 褐色小圆型:叶片初产生芝麻大小的斑点,后扩大呈直径0.1~0.5 cm、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黑褐色稍隆起,中间渐变灰白。

柑橘脂点黄斑病-褐色小圆星型(李红叶提供)

果实症状也有黄斑病和脂斑型。

  • 黄斑型:果实在7~8月即可出现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黄色斑块,随着果实发育,黄色斑块越加明显,严重时多个病斑联合形成大斑。采收贮藏期,病斑渐变成肉桂色和褐色,下陷。

柑橘脂点黄斑病-胡柚果实黄斑症状(李红叶提供)

  • 脂斑型:最初在果皮油腺之间出现针头状黑色小点,逐渐扩大,多个联合,形成大小不等,褐色油腻状脂斑。病斑仅限果皮。

柑橘脂点黄斑病-果部症状(李红叶提供)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

病原菌种类复杂,优势种群为柑橘平脐疣孢菌。

病菌在病叶片和落叶上越冬,侵染来源主要来自地面腐败病叶中产生的子囊孢子。干湿交替有利于假囊壳的成熟。脂点黄斑病潜伏期长,在高感柑橘和适宜环境条件下,也需要45~60天发病。

病菌侵染多发生在春、夏季。脂点黄斑型症状多在入秋后出现,而褐色小圆星型病斑则在冬季和翌年春大量出现。落叶多发生在晚冬或早春。

缺肥、挂过量过大,树势衰弱,有利病害发生,锈螨、蚜虫和粉虱为害可加重脂点黄斑病的发生。

防治要点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

(2)做好冬春修剪和清园工作,减少病菌侵染来源。对病重橘园,修剪后萌芽前应及时清除地面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或在地面撒施石灰或尿素,促进落叶分解。

(3)及时喷药保护。

  • 落叶降解期是病菌释放和侵染期,建议5月初开始,每月喷施一次杀菌剂,连喷2~3次。

  • 有效药剂有:①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②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③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2000~2500倍液;④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兑药时可添加0.3~0.5%的矿物油,以提高防治效果。

注意:①一般果园,防治黑点病时黄斑病就得到兼治,无需特意开展;②喷药时尽量喷到叶背;③矿物油在高温干旱时需慎用,以免发生药害。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