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典型区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分布特征。 【方法】根据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从黄土高原南北不同典型区域分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和120—140 cm)采集96个土壤样品,用Bremner法测定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 【结果】从北到南,土壤中有机氮及各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各组分占酸解全氮的比例相对稳定,而酸解全氮占全氮比例在0—40 cm土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趋于稳定;从南到北同层次、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氮各组分均表现为0—40 cm土层迅速下降,40—80 cm土层缓慢下降,80 cm以下土层基本稳定。不同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在整个剖面上占酸解性全氮的平均比例不同,干润砂质新成土:酸解氨基酸态氮(39.5%)>酸解氨态氮(32.3%)>酸解未知态氮(25.7%)>酸解氨基糖态氮(2.5%);黄土正常新成土:酸解氨基酸态氮(36.0%)>酸解氨态氮(35.6%)>酸解未知态氮(25.3%)>酸解氨基糖态氮(3.1%);土垫旱耕人为土:酸解氨态氮(50.6%)>酸解氨基酸态氮(29.0%)>酸解未知态氮(17.5%)>酸解氨基糖态氮(2.8%)。供试土样中除氨基糖态氮外,草地土壤各有机氮组分在0—40 cm土层内均高于同层次的农田土壤,但随土层深度增加,差异性减小。 【结论】黄土高原典型区域从北到南土壤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在酸解全氮中的比例相对稳定,酸解性全氮占全氮比例呈下降趋势;酸解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是研究区域最重要土壤有机氮形态;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基本呈草地>农田的分布规律。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