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中等偏小至小,亚球状至高扁圆状,密被短茸毛,横径3.7~3.8cm,纵径3.4~3.5cm,单果重18.7~20.5g;顶部平圆,顶端小锅底状浅凹,有时有4~6条明显或不明显短放射状沟纹,柱痕凹入;基部平圆至狭平,蒂周围有5~6条放射状短沟,沟间呈丘阜状隆起,或放射沟不明显或无放射沟;果面暗浅橙黄至暗黄色,粗糙,皱褶明显,不规则,布满全果,有时果面有瘤状隆突;油胞小且密,微凹或平生,凹点多;果皮厚0.6~0.7cm, 包着紧实,难剥离;中心柱圆形,小而充实;5~7瓣,囊壁厚且韧;汁胞颗粒状,倒卵状或椭圆状,含苦油点,汁胞柄极短;果肉淡黄绿色,柔嫩,汁中等多,富含胶状物,味酸涩、苦、腥辣,不堪食。种子每果2~9粒(其中2/3种子败育),型小,饱满,倒阔卵状或倒卵状椭圆形(一般长0.45cm左右,宽0.34cm左右);表面光滑,基嘴短尖;单胚,子叶淡绿乳白色。果实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
长势强,较开张,树冠半圆头状,13年生(枳砧)树高3.6m,冠径2.6~2.7m,干高40cm;枝梢较长,粗壮(幼嫩时有稀疏短茸毛),针刺多且长。三小叶片几等大或两侧叶(偶有3片侧叶)略小于主叶,较粗糙,浓绿色,宽大,幼嫩时主脉和翼叶表面有短茸毛;主叶倒阔卵状或倒卵状,长3.7cm,宽2.6cm(侧叶长2.7cm,宽2.2cm),叶脉明显隆起;叶柄长1.6~2.2cm,翼叶倒披针状至线形。花蕾短粗,长1.0cm左右,横径0.75cm左右,淡绿乳白色;花冠中等大或略偏小,半开放至全开放,开放径2.2~3.5cm,花瓣5,正面有稀疏短茸毛,短柄匙状;雄蕊18~22枚,喇叭状,花丝离生,基部淡紫红色;花柱短,被短茸毛;子房亚球状,密被短茸毛;蜜盘乳白色,小于子房;萼浅绿至绿色,被短茸毛,萼片桃尖状,大小不甚一致,先端淡紫红色。
灌云枳1974年从江苏引到国家柑桔圃嫁接,1979年试花。经多年观察,其开花物候期较普通枳早15~20天左右,果实成熟期早。母株和子代茎尖染色体镜检均为4X=36,遗传性状稳定。灌云枳花器发育正常,一年开花1~2次,95%的花发育良好,仅有5%的花雌蕊发育不全或败育。本品种种子小型,数量较少,平均每果仅有1.7~2.4粒发育正常。发育正常种子的出苗率也低,一般出苗率不超过20%。
江苏灌云县仲集地处江苏北部,气温低,常年平均气温仅14℃,除枳(Poncirus trifolita)外,当地无其它柑桔类果树种植。灌云枳(4X)的形成极可能是珠心组织在分化形成珠心胚的过程中,受低温影响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同源四倍体。
有关四倍体枳的报道极少,除灌云枳(1989《园艺学报》Vol.16.No.1)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在闽侯县顶坪乡枳产地选出一株叶大、果皮厚的单株,称“厚皮枳壳”。后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体细胞染色体镜检,确定“厚皮枳壳”为四倍体。“厚皮枳壳”树体,枝、叶、花、果的形态特征与“灌云枳”基本相同,但其叶片较薄且软,花瓣狭长,雄蕊基部联合,种子多胚等与灌云枳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