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亚球形,纵径5.4~6.3cm,横径6.7~7.5cm,单果重166~~246g,最大果重500g;基部较狭,果蒂裂片表面密生茸毛,蒂周围放射沟短而浅;顶部平圆,顶凹小而浅,柱痕微凹;果面橙黄色,有光泽,较粗糙;油胞较大,稀疏,凹入或微凸;凹点浅而多;果皮厚而韧(0.55~0.9cm厚),海绵层质地松软,尚易剥离,具有特殊的异味;中心柱大,半空虚或充实(径2.1cm×1.5cm);囊瓣10~12瓣,肾形,囊壁厚且韧;汁胞粗肥,纺锤形或短披针形;果肉浅橙至橙黄色,汁较多,味极酸。种子多数,平均每果4粒,饱满,略扁,倒卵圆状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圆,基嘴极短或短鱼尾状或短鳍状,表面较粗糙;子叶乳白色或淡绿乳白色,多胚(一般4~6个胚)。果实着色期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成熟。

树体健壮,生长旺盛,树冠圆头形,20年生树(实生)高5m,冠径4.5~4.8m,干周5.2cm;枝梢短而韧,微曲,有棱,针刺短小,新生芽微带淡紫红色,密被茸毛;叶片短宽,卵状或菱状椭圆形,平均长7.0cm,宽4.8cm;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主脉及侧脉凸出,叶缘微向内卷曲;叶柄较短(约0.85cm长);翼叶较宽,倒锥状至卵状,宽约0.35cm左右。花中等偏大,水平径3.6~3.5cm;花瓣尖舌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7cm,宽0.7cm,盛开时后曲;雄蕊23~30枚,比雌蕊长或等长;花柱细而短,子房扁圆球形;蜜盘与子房同大;花萼较小,浅杯状,裂片较厚,表面及边缘密生茸毛。

本品种生长旺盛,根系强壮,侧根发达,耐旱、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产量中等。产地主要采集青果,烘晒干后作药材,有顺气,散结,利便和去痰的功效。一般以入伏开始采果,头伏枳实药性最佳,仅江津县目前已有10多万株树,每年烘(晒)干的“枳壳”药材5万多kg以上。

江津酸橙多为实生繁殖,变异类型很多,果实从橙黄至橙红,有扁球形至球形,还有与柚类的杂交类型,是比较复杂的一类品种群。据重庆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历来调查,以黄皮高扁球形至亚球形为纯正的江津酸橙。

附:綦江酸橙(枳壳)

原产江西,据四川綦江县志记载,引进江西酸橙已有600年历史。零星分布于綦江的永新、昇平、北渡等乡镇。

枝细硬,较密生,有披垂性;春梢较江津酸橙圆,有短刺。叶椭圆形,较江津酸橙大,长8cm,宽4.0cm;翼叶较江津酸橙为窄,线形,叶柄长1.0~1.1cm,撕裂时有异味。果圆球形,小于江津酸橙,平均纵径5.8cm,横径6.5cm,单果重140g左右;顶端圆而平滑;果面橙黄色,粗糙;皮厚,具有浓郁异味;果肉酸,微苦涩,可溶性固形7.1%。种子多,每果约42粒,饱满者8粒,发育不良者34粒。

抗逆性能同江津酸橙,但较耐寒,能耐-8℃低温。

綦江酸橙多生长于綦江两岸的丘陵山地、紫色土上,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良好地带。当地普遍栽培,常利用青果切片晒干,作为药材治病,或作为甜橙砧木。

綦江酸橙与江津酸橙的区别:

(一)枝梢:綦江酸橙枝梢开张,细硬,较密,有披垂性;春梢呈圆形,有短刺;而江津酸橙枝梢较开张,微曲而密,春梢有棱,无刺。

(二)叶:綦江酸橙为椭圆形,较大,撕裂有较淡药味;而江津酸橙较短小,撕裂有较浓药味。

(三)果实:綦江酸橙为中等大,扁圆球形,果皮较红,药味甚浓,种子多数退化;而江津酸橙果大,近圆球形,果皮较黄,有较浓的药味,种子多而充实。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