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近圆形和亚球形,纵径6.1 cm,横径6.0 cm,果重110~150 g;果肩常有放射状沟纹;果面橙黄色,有蜡质光泽;油胞较疏,明显或不明显;果皮厚0.4 cm,海绵层厚;囊瓣10~12瓣,肾形;中心柱充实,直径0.5~0.8 cm;果肉深橙红色,柔软汁多,味甜;果肉色泽有红肉果、橙肉果和红橙肉相嵌果3种。红肉果种子0~14粒,平均7.6粒;长椭圆形,表皮光滑,有纵向纹;基嘴扁尖、短;外种皮白色,内种皮浅棕,合点浅紫色;多胚,子叶白色,亦有绿色。
树冠圆头形,8年生树高2.9 m,冠幅3.4m。主干浓灰色,无棱,枝梢无刺;叶片狭椭圆形或椭圆形,偶有披针形;先端渐类,凹口无;基部楔形,叶缘锯齿不明显;叶长6.8~10.0 cm,宽3.1~3.9 cm;叶柄长0.9~1.3 cm。叶翼小,短,0.2~0.4 cm。
本品种于1980年11月在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桔场十二峰分场59园发现,母树系南丰蜜桔树于1970年冬天高接换种新会橙后所出现的嫁接嵌合体。因表现早熟,定名早蜜橙。4年调查统计,红肉果占75.7~93.4%,橙肉果占5.3~21.8%,红、橙肉相嵌果占1.5~11.0%。平均红肉果为82.5%,橙肉果为11.7%,红橙肉相嵌果占5.9%,比例为1∶0.14∶0.07。
这批南丰蜜桔定植于1964年,年桔砧,共700多株,因产量低而高换成新会甜橙。其变异株共高接3个主枝,后2主枝死亡,并导致主干一侧干枯霉烂,另一主枝成活生长,构成新树冠。1980年11月发现变异后,该树于1981年1月移至该场柑桔研究所种植。母树果肉深橙红色,与南丰蜜桔果肉相同。肉质极为柔软多汁,化渣,早熟,果皮油胞较粗。后代以酸桔作砧木,枝条生长密集,紧凑。花量大,显蕾开花早,能提早结果。前期所显花蕾露柱畸形花较多,后期花蕾多为正常花蕾。以枳作砧木,表现树冠矮小,以红皮山桔作砧木,树势较高大。
本品种果实初熟于10月下旬,此时果皮黄绿色或绿色,而果肉已达橙红色,果汁总酸量为0.6%,全糖9.8%,可溶性固形物为10.6%,固酸比17.7,维生素C 23.9 mg/100 ml,可采收供市。其采收期可从10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长达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