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呈“日字形”或短椭圆形,形状整齐,果较小,纵径5.6~6.2 cm,横径5.8~6.4 cm,重100~125 g;顶部圆钝,常有隐显不明的环沟,顶点小,稍凹入;基部平圆,偶有短放射纹;果面平滑细致,橙黄色,油胞细密,微凸或平生,凹点小;果皮厚0.3~0.4 cm,较脆难剥离;囊瓣10~12瓣,大小一致,半圆形,彼此不易分离;囊壁薄易破裂,与汁胞不易分离;中心柱充实,直径0.6~0.8 cm;汁胞狭长,质地脆嫩;果肉汁少渣多,味浓甜如蜜,有香气。种子14~16粒,发育正常的7~9粒,呈不整齐的长圆形,略扁,两端尖,表面具棱纹而以顶部较多,基部具宽而扁的嘴,微弯或直;外种皮黄白色,内种皮薄,淡棕色,合点淡紫红色;多胚,子叶白色。果实成熟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树冠呈倒卵圆形或半圆头形,6~7龄树高2.3~2.5 m,冠径2.8~3.2 m;主干深褐色,枝条较直立,无针刺。叶片长椭圆形,长8.5~9.3 cm,宽4.3~4.3 cm,先端尖,基部楔形;叶片厚,表面墨绿有光泽;叶缘不整齐,锯齿不明显,叶柄长1.2~1.5 cm,叶翼狭小,宽0.2~0.3 cm,

本品种原产广东新会,故各地多叫新会橙。在广东新会,因其果面光滑而称“滑身仔”或“滑身橙”。其主要特点是树冠直立性较强,枝条较疏,分枝角度小,果面光滑细致,油胞微凸或平生,与其他甜橙品种有明显区别。

本品种色、香、味兼优。可食部分为73%~78%,可溶性固形物12%~14%,每100ml果汁中总糖10~16 g,含酸0.1~0.4 g,维生素C 42.5~58.5 mg,维生素P 680 mg,灰分0.3%,水分82~84%。果实较耐贮,通过常规保鲜处理,可贮到次年3~4月。由于高糖低酸,糖酸比高,风味浓甜如蜜,历来被当地群众和四周华侨视为珍品,历史上也被列入贡品,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免贡。

新会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品种,成园栽培者甚少,多数间种或混种于柑桔园中;同时,长期采用压条繁殖和在高水位的围田种植,种性退化现象严重。到60年代初开始进行选种复壮和良种繁育;70年代中期开始按品种、品系、单株系繁育,定向推广良种;80年代推行柑桔栽培综合标准化(即苗木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良种区域化),新会橙栽培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3年生树每667m²产500~800 kg,5~7年树2000~2500 kg,高产园每667m²产4000 kg以上。

本品种的主产区在华南,其最北缘的分布,已达江苏吴中区的洞庭山,为该品种在当地的实生树,与广东的新会橙性状基本一致,然树形较高大,果实成熟期11月上旬,果实略大,味较酸,与当地其他甜橙品种比较极不耐寒,生势弱,产量低。

以果形为主要特征,本品种有3个类型~~“日”字形滑身仔、长果形滑身仔和圆果形滑身仔。

①长果形滑身仔 最先于1959年秋,在广东新会上横公社三角大队獭山生产队(斗门县建制后划归斗门县上横镇管辖)山连围柑桔园中发现,随后在古井公社长竹大队长沙村果园也发现同类型的甜橙植株。其特点是树形比原新会橙较为直立,果形长,果形指数达1.0~1.1,单果重130~140 g,纵径6.4 cm,横径6.1 cm;果肩平,果顶部较宽,形如倒卵状;果面光滑,橙黄色,油胞细密;可食部分73%~76%;可溶性固形物12%~14%,每100 ml果汁中含糖11 g,柠檬酸0.3 g,风味浓,渣较少。种子9~10粒,而其枝梢、叶片、花的性状则同原新会橙无明显的差异。

②圆果形滑身仔 圆果形滑身仔历史上同“日”字形滑身仔混栽在一起,统称新会橙。其主要特点是树冠半圆头形、枝条较开张,果实短椭圆形或近圆形,果形一致,橙黄色。根据分析:单果重125~130 g,纵径5.8~6.0 cm,横径6.1~6.3 cm,果形指数0.94~0.95,可溶性固形物12%~12.5%,高的可达14%。种子稍多。而其枝梢、叶片、花的性状同“日”字形滑身仔无明显差异。

 

“日”字形滑身仔

长果形滑身仔

圆果形滑身仔

树冠

圆头形,较直立

半圆头形,较直立。

半圆头形,较开张。

果形

稍高,“日”字形,果形指数0.96~0.97

高,果肩平,顶部较宽,果形指数1~1.1

圆形或圆形稍扁,果形指数0.94~0.95

整齐度

一致

基本一致

一致

果面色泽

橙黄色

橙黄色

橙黄色

果面光滑度

光滑,油胞微凸或平生

光滑,油胞微凸或平生

光滑,油胞微凸或平生

风味

高糖低酸

高糖低酸

高糖低酸

种子

稍多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评论功能已关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