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高扁圆至亚球状或短椭圆形,果形及大小不甚整齐,横径5.3~7.5cm,纵径5.0~7.15cm,单果重一般105~150g;顶部狭平或圆钝,柱区微凹,柱痕小、半宿存,部分果实有小乳头状突起,部分有明显或不明显印环或凸环;基部略狭平,基端微凹,蒂平生,周围有5~8条放射状浅沟或切沟;果面橙色或浓橙色,较粗糙或粗糙,油胞细密、微凸或突起,凹点多且深、布满全果,部分果面有不规则的瘤状隆起;果皮包着紧实,较厚(0.3~0.45cm厚)尚易剥离,海绵层致密、较韧、不易龟裂、淡橙至乳黄白色、仅占皮厚1/2至1/3左右,桔络极少;中心柱较小,不规则圆形或星芒状,多数半空虚,部分充实;囊瓣10~12瓣,偶有8或9瓣,长肾状,囊壁薄至中等厚,质脆,易破碎,与汁胞团易分离;汁胞不易离散,细长,长纺锤状或披针状,质软;果肉深橙色,柔嫩,汁多,味浓、酸甜,渣极少,有微香,口感浓厚,品质佳良;果实可食率为67.5%~70.5%,出汁率45.7%~52.8%,固形物为9%~11%,100ml果汁中含糖7.5~10.5g,柠檬酸0.4~0.95g,维生素C 29.5~39.4mg。种子每果1~8粒,中等大,偏扁,倒阔卵状或倒卵状;表面网纹稀少;基嘴短尖呈鸟嘴状,也有部分短而宽呈鳍状或短鳍状;多胚,偶有单胚,子叶乳白色或淡绿色,胚淡绿色或绿色。果实12月下旬至翌年1月成熟。耐贮运。
树冠圆头形,略开张,未结果树常有徒长枝突出冠外,一般树高3~5m;冠径2.8 ~ 6m,枝梢较长,密集,有短针刺。叶片较狭,长椭圆状或卵状椭圆形,长4.2 ~7.5cm,宽2.1~3.5cm;先端渐尖,端头尖或有小尖头,无凹口或凹口极不明显;基部楔形;叶柄长0.85~1.3cm,翼叶狭,线状。花较大,单生或丛生;花冠盛开后花瓣略有反卷,开张径2.7~3.1cm,水平径3.0~3.4cm;花瓣5,较长(1.2~1.5cm长),先端钝,长舌状至椭圆状,其边缘两侧有微凸的黄绿色腺点;雄蕊19~21枚,基部联合呈筒状;子房高扁圆至亚球状,略小于蜜盘。
蕉柑对气候环境条件要求较严,宜积温较高(≥10℃年积温7300~8000℃。1月平均气温12~14℃,极端最低气温大于0℃),肥水条件好的地区种植,目前以粤东、闽南、桂南及台湾种植为多,果品质量也佳。贵州东南部等某些地区,小生态环境适宜,亦能产出优质蕉柑。
20世纪下半叶,广东从普通蕉柑群体中选育出一批果实整齐度较高,果型偏大,质优少核,早结果,丰产稳产的新株系。如白一号蕉柑(1963年普宁县选出)、新一号蕉柑(1973年选自饶平县)、南三号蕉柑(1974年选自普宁县)和孚优选蕉柑(1983年广东潮州市选出)等,已在生产推广应用。另有一些变异类型,果实品质一般或较差,但丰产性较好,在生产上多无发展前途,可做种质材料在其它领域研究利用。如:
无油蕉柑(福建龙溪又称无油桶)——果实表面较平滑,油胞细小且密、微凸或平生。
乌龙蕉柑——枝密梢短,叶偏小较密集,产量低,对黄龙病反应不敏感。
粗皮蕉柑(又称柚皮蕉柑、水鸡皮)——丰产,果大,品质一般;果面粗糙,油胞大而凸出,无规则瘤状隆起布满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