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高扁圆形或倒阔卵形,纵径6.1cm,横径6.5cm,果形指数0.94,单果重280~360g;顶部圆平;基部较狭,浑圆;果面橙黄色,具浅而稀疏的凹点,较粗糙,油胞密,凸出;皮厚0.4cm,较厚,海面层白色,松软;囊瓣8~12瓣,囊壁厚韧,不易碎裂;肉质细嫩多汁,风味甜酸,果实可食率68%,出汁率45%,可溶性固形物10%,每100ml果汁含糖8.3g,含酸1.2g,维生素C 34.0mg。种子较多,15~30粒,种子较大而扁,卵圆形,子叶白色或淡绿色,多胚。果实于12月完全着色,但充分成熟要到次年4~5月。丰产,耐贮。
树势强,开展,树冠圆头型,枝条粗壮,较硬,多小刺;叶片大而厚,椭圆形,长8.4cm,宽3.5cm,叶柄长1.2cm,叶缘波状,有明显的浅锯齿。
夏蜜柑较耐寒,抗矢尖蚧,丰产性强,适应性广,晚熟,在未充分成熟时采收,风味酸,品质差,但经贮藏后品质转好。在不适宜晚熟甜橙种植的地区,可利用它来调节市场供应。
在日本,本品种的英文名称是’Natsumikan或Natsudaidai’。“Natsu”是夏天的意思,“Migan”是指蜜柑,即宽皮柑桔类;“Daidai”是指橙类,因此“Natsudaidai”、”Natsumikan”的意思就是指“夏橙”和“夏蜜柑”。在上世纪80年代,它曾是日本的主栽品种之一,栽培数量仅次于温州蜜柑,现在逐步被其他品种所取代,数量减少。
夏蜜柑已产生许多变异类型,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1)川野夏橙(Kawano Natsudaidai or Kawano Natsumikan)。1935年发现,1950年命名推广。为普通夏蜜柑的枝变。与母本品种相比,果实更扁圆,果面较光滑,色泽也较深(深橙色),更易剥皮分瓣,果肉酸度较低,品质大为提高,成熟较早(2~3月成熟)。为与原来的夏柑相区别,也称作甜夏柑或甘夏柑。
2)红夏柑(Beni Amanatsu):1965年在川野夏橙中发现的红色芽变。与亲本相比,果面红色,果形美观,果面较光滑,果汁较丰富,品质较好。也称作红甘夏。